全球热头条丨一问到底丨“烧烤”模式频发 厄尔尼诺如何搅动全球气候?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6-22 20:00:51

今年夏天,在全球范围内频频出现“烧烤”模式,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日前表示,6月初的全球平均气温为有记录以来同期最高。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今年6月8日发布警报,指出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出现,预计持续到冬季,可能会发展为中度厄尔尼诺现象或强厄尔尼诺现象。究竟什么是厄尔尼诺?全球高温是厄尔尼诺惹的祸吗?它是如何搅动全球气候的?我们又该怎样应对它?


(资料图片)

厄尔尼诺是天气现象吗?

我们经常提起“厄尔尼诺”,而且还喜欢在这个词后面加“事件”两个字。那么“厄尔尼诺”到底是什么呢?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的译音。这是因为很久以前,居住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一带的人,最先注意到了海洋和天气变化的反常现象。厄尔尼诺,其实不是天气现象,而是一种气候现象;它不可能今天发生、后天就消失,一般会持续9—12个月。一旦发生“厄尔尼诺事件”,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会出现持续、大范围异常偏暖。按判别标准,关键区海温指数达到或超过0.5℃且持续至少5个月,就可以判定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环流分布,大量温暖的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形成了稳定的洋流。这种洋流造成太平洋西侧海水温度偏高,而东侧海水温度则较低,空气相对干燥,气候也就相对干旱。但是在特殊时期,这种情况刚好相反,本来比较湿润的气候趋于干旱,原本干旱的气候趋于湿润。简单地说就是应该多雨的地方降水减少了,应该干旱的地方降水却在增加,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本轮高温是厄尔尼诺“惹祸”?

那么,本轮高温是厄尔尼诺“惹祸”吗?我们会不会迎来史上“最热一年”?我们先通过数据了解一下。

198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共有12次刷新纪录,其中10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出现的年份。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厄尔尼诺的强度越强,对全球平均气温的提升也就越明显。比如2014年至2016年,厄尔尼诺的强度达到了超强级别,这三年全球平均气温连续创下新纪录。气候专家预测,此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较早、发展空间大,到冬季发展为中等强度的概率在90%。

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 周兵:今年的气候,从我国和全球来看都是非常异常的,亚洲迎来了史上最热的4月份。监测表明,5月份全球的平均温度是1850年以来最暖的。进入6月份以后,我国北方多地出现了40℃以上的高温。由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今年全球肯定要比2022年热。去年南方的高温热浪主要就是受到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长时间的控制,今年实际上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会偏南,所以说今年我国出现高温,最有可能是在华南一带。北方的高温跟西风带过程性的高压控制有关,所以北方不会出现像去年那样的长时间的那种高温,但是由于厄尔尼诺的影响,总体上来讲,温度就是以偏高为主。

此次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有何影响?

那么,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有何影响?专家表示,此次厄尔尼诺对我国冬季气候和夏季降水有显著影响。一方面,厄尔尼诺的发展将会导致夏季我国南方降雨量增加,北方降雨量减少,出现南涝北旱的形势,需警惕南方城市出现内涝;另一方面,厄尔尼诺将会导致冬季偏暖,甚至出现暖冬。

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 周兵:随着副热带季风区对厄尔尼诺的响应,梅雨开始来得比较猛,降水的强度也比较大,所以说可以认为目前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梅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厄尔尼诺的一种间接响应。因为我们国家是处在厄尔尼诺的上游,主要影响我国的气候是东亚季风系统,东亚季风系统里头最主要的一个成员就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某种程度上,厄尔尼诺会影响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变动,变动以后,它会直接关联到长江流域的降水。随着厄尔尼诺的发展。今年秋冬季的时候,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可能会降水偏少,干旱现象就会凸显,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可能会增加,有些城市在秋季还可能出现城市内涝的现象,进入冬季以后,我国出现暖冬的概率增大。

积极应对厄尔尼诺 减排刻不容缓

专家表示,中等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势必会使极端天气频次更多、范围更广、强度也更强。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实际上,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温的影响通常在它出现后一年内显现出来,因此本次厄尔尼诺现象对气温的影响可能在2024年最明显。对此,国际专家学者建议,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日趋显著,触及地球生态系统众多方面。为应对气候挑战,减排已成为国际社会一个焦点议题。今年4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报告,呼吁各国采取深入、快速和持续的碳减排行动,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